2013年5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發展中國論壇執行主席王瑞璞先生在我校東北亞研究院作了一場題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報告。
在報告中,王教授首先談到15世紀至20世紀西方主要大國崛起的曆程,他認為伴随着這些國家的崛起,商品經濟全球化潮流和政治全球化潮流開始産生,在此期間,由于腐朽落後的專制制度,自1840年開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百年間雖然有無數的探索者勇于嘗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皆以失敗告終。王教授認為,隻有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崛起的起點,其為中國的發展建立了政府制度的基礎。
在談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時,王教授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改革的必然論。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不改革隻能是死路一條。曆史的發展把社會主義逼到這一步:要麼改革,求生存,求發展;要麼失敗。已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明确這一點很重要,不管改革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隻能一往無前,不停頓、不動搖。社會主義改革的勝利就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鞏固和完善。二是改革的本質論。改革幹什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衡量改革成功與否,就看生産力發展沒有;綜合國力提高沒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沒有。用這三個标準衡量,我國三十年的改革是成功的。三是改革的方向論。我們所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是加強和完善共産黨的領導,而不是否定共産黨的領導。如果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照樣是死路一條。四是改革的風險論。改革是充滿風險的事業。改革是社會深層次矛盾的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其本質是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是權力關系的調整。同時,王教授也指出當前我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差距,他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屬于大而不強、大而不富,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富裕程度是看人均GDP,而不是總量,因此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我國科技水平及大衆受教育程度還遠遠落後于發達國家,創造力明顯不足。
最後,王教授談到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風險。一是經濟風險,我國經濟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做好産業調整至關重要,尤其是面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将逐步消失。二是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城鄉差距、地區差異、人均差異,哪個問題處理不好,都将導緻社會風險加大。三是誠信缺失導緻政治風險加大。當今的社會制度屬于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結合的産物,但由于缺乏監督,導緻腐敗現象嚴重,十八大報告中提到,腐敗問題不解決終将亡黨亡國,這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了腐敗的嚴重性,加大了反腐力度。
報告會由東北亞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社會科學處主辦,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龐德良教授主持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