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搜索

學術信息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學術信息 > 正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綜述 [重要]

日期:2003-11-28 點擊數: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綜述 [重要]


  中國人口科學研究的新階段

  2003年9月25日-26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在長春召開。這次會議由中國人口學會主辦,伟德victory、吉林省計生委承辦。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6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中國人口學會會長彭珮雲同志,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同志,副主任王國強同志等領導專程參加本次研讨會,出席會議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教授等全國各高校、社科院人口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及各地計生委、統計局的代表。這是我國人口學界一次高層次的盛會。
  一、研讨會召開的背景:
  黨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要求我們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正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建設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仍然面臨矛盾和挑戰,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沒有改變,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人口素質總體上不高,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态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可見,人口問題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決好人口問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黨中央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人口問題高度重視,已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促進人口問題的綜合治理。2002年新一屆中國人口學會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科學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人口學會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标,關注黨和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及人民群衆關心的熱點問題,如人口安全問題,人口環境問題等。不失時機地組織和協調人口學界積極開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人口發展問題的研究,并于2003年初向主管單位――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了開展這一重大課題研究的項目申請書,得到了國家人口和計生委的積極支持,并得到人口學界及相關行業廣大專家學者及實際工作者的熱情響應。這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彙集了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這項研究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開端,研讨會的召開必将促進這項研究的深入開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做出應有的貢獻,并促進人口科學的繁榮發展。
  二、研讨會議程回顧:
  9月25日9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在伟德victory前衛校區東榮大廈報告廳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伟德victory副校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王勝今同志主持了開幕式。在主席台就座的有彭珮雲會長、張維慶主任、王國強副主任,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劉淑瑩同志,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斌同志,田雪原教授,伟德victory黨委書記張文顯教授,吉林省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正國同志。
  張文顯書記和李斌副省長先後緻辭,代表伟德victory和吉林省政府對會議的召開給予高度評價和支持。
  彭珮雲會長和張維慶主任做了重要講話。
  彭珮雲同志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問題研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問題,必須堅持以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為指導。要實現全面小康的奮鬥目标,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要更加重視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地區協調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以期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人口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第二,人口學研究必須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更好地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服務。要立足國情,立足當代,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作為主攻方向,着力研究回答關系國家發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深入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從億萬人民群衆的偉大創造中汲取營養,認真總結實踐中的新經驗和新創造,積極探索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規律,努力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要防止和克服關在書齋裡進行研究,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也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努力把基礎理論的研究提高到新水平。隻有這樣,人口學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獲得新的更大發展。第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涉及的人口問題很多,也很複雜,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低水平重複研究,人口學是一門邊緣和交叉學科,研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問題,要提倡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既提倡與相關的社會科學合作研究,也提倡與相關的自然科學合作研究。國家有關部門要制定研究規劃,合理配置資源,增加必要的投入。中國人口學會要發揮自身優勢,協助國家有關部門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組織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同志一道,每年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對兩、三個人口與發展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一份科學價值較高、可行性較強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報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張維慶主任圍繞國家計生委更名及中國人口安全等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闡述。  他指出,國家計生委更名為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各地也将相繼更名。這是黨的十六大以後,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30多年來我國人口計生工作成就的充分肯定,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人口形勢的科學認識,以及對人口安全的高度關注,也體現了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做好新時期人口和計生工作的堅定決心。更名以後的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曆史使命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時期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制定科學的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關注國家人口安全;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綜合協調,綜合解決人口問題;轉變政府工作職能,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服務組織、群衆工作的“三位一體”的公共管理體制;大力推進人口和計生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終生學習,終生教育的機制,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人口和計劃生幹部隊伍。
  關于人口安全問題,張維慶主任指出,人口安全是國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安全問題之一,指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不因人口問題而受損害,能夠避免或化解人口的方面可能出現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機,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内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分布以及人口遷移的因素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發展要求相協調,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适應,能夠實現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及人口全面發展。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審視我國的人口問題,存在着不可忽視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涉及我國人口安全的主要有七個方面的問題,如人口規模問題,人口素質問題,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蔓延問題,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續升高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就業人口問題,流動人口和遷移問題,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問題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過程中,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逐步加以解決,以避免人口安全問題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利影響。
  張維慶主任希望人口學專家學者能夠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口科學和人口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以對人民群衆的深厚感情,積極參與改革、發展和建設的實踐活動,深入調查研究、體驗改革實踐,進行理論概括和創新。要加強人口科學研究的項目管理,運用項目招标、課題招标等先進方式,提高利用科學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隸屬于國家人口與計生委的發展規劃司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将具體負責這項工作,希望全國所有關注人口科學和人口發展戰略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進行聯合攻關和綜合研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獻計獻策。
  開幕式結束後,王國強副主任主持了大會主題報告,五位人口學會的副會長:田雪原教授、王勝今教授、左學金教授、翟振武教授,鄭曉瑛教授分别做了各具特色、十分精彩的主題發言。
  田雪原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發展觀的轉變:導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田雪原教授指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樹立和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具有“導航”的意義和作用,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全局和最終目标的實現。我們從原來低水平,不全面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過渡到水平更高、更全面和發展較為平衡的全面小康,亦可稱之為“後小康”,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大曆史性跨越。要實現這一跨越,首先必須轉變發展觀念,由過去追求GDP增長為主要目的的發展觀,轉變為協調、全面、可持續的發展觀。并結合我國實際,就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八方面主要人口問題,做了全面闡述。如人口數量控制與穩定低生育水平、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趨勢與就業戰略選擇、人口城市化提速與城市化方針、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與養老保障改革、出生性别比升高與謀求人口性别平衡決策選擇、人口質量提高與科教興國戰略、人口地區分布結構與西部開發戰略,人口問題的全面解決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王勝今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性貢獻及新的曆史使命》。王勝今教授指出,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任務、人口學者有責任、有義務對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進行曆史回顧、客觀評價和科學預測。我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的發展曆程經曆了孕育期、起步期、發展期、繁榮期、輝煌期,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社會穩定力、發展的持續力、先進的文化力這四種力量的有序組合,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巨大的和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将肩負新的曆史使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之間,用“小康家庭計劃”做為有效手段,使二者緊密聯系起來,使人口與計生工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顯示出重要性,并充滿無限生機與活力。
  左學金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展人口學和人口科學研究》。他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研究人口問題,人口學研究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務,人口研究要與時俱進,要重視對人口發展的研究。
  翟振武教授報告題目是《城市化和人口流動》他指出,中國的城市化是與曆史上所有國家城市化都不同的,有自己的特點,與農民流動人口關系密切。翟振武教授具體論述了我國流動人口進城後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城市就業門坎過高,農民就業難,阻礙了農民職業化進程,他提出,城市内部不應産生與流動人口的隔離,城市應提供适應農民的廉價出租房、給流動人口提供醫療保障、給流動兒童提供平等受教育機會等。
  鄭曉瑛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全面建設小社會:中國人口健康和發展》。她指出,随着全球社會 經濟 文化 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形勢突飛猛進的巨變,各國人口健康問題都呈現出多元化改變。人口健康與人口過程的關系非常密切,人口整體健康水平的研究必須考慮人口轉變過程的因素,這就使人口與健康必須聯系在一起,開展交叉學科研究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人口與健康的研究既含有人口本身發展規律與疾病關系的内涵,也涉及人口學與健康相關學科交叉研究的學科外延。鄭曉英教授根據以醫院為基礎的疾病構成和死亡構成以及人口統計資料,再度審視人口與健康的關系,初步界定了人口健康 人口健康儲量 健康儲量代際交流 人口健康風險比 疾病危害潛力等研究領域的定義。在探讨中國人口轉變過程中的潛在健康問題和健康結局的規律的基礎上,試圖通過疾病發生強度和小概率疾病增擴的研究,在人口健康的研究領域提出進一步的方發學假說。
  9月25日下午-26日上午,大會分六個專題進行了分組讨論,代表們圍繞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出現的人口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論,并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問題所涉及的内容、領域、難點以及對策等加深了認識、達成了共識。
  9月26日下午,大會交流各組讨論情況,林盛中等六人為代表向大會彙報了各個小組讨論的具體情況和得出的主要結論,各小組讨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目的。
  26日16時,會議舉行了閉幕式,王國強副主任做了會議總結報告,伟德victory校長吳博達教授緻閉幕辭。
  三、專題讨論主要議題:
  1、人口數量變動預測與決策選擇。
  與會學者一緻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标都是圍繞人而設計的,人口是關鍵性變量,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綱要和戰略規劃,首先要弄清人口狀況,包括人口基數。人口數量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劍研究員認為人口轉變的内涵不單純是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而是人口發展所經曆的革命性變革,是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結果。他設計出了衡量現代化進程的10項具體指标,并描繪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基本特征。
  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單純是人口數量和資源環境的簡單平衡,它反映了人類在創造現代文明過程中自我改造水平。浙江大學原華榮教授提出了土地承載力、生态、環境穩定性、人口與環境的間斷平衡、穩定平衡、危機平衡等新思維、他大聲疾呼:中國土地承載力支持的15-16億人口與環境是平衡的,但肯定是非穩定乃至危機平衡的,決不能以此作為決策基礎。
  黑龍江省計生委副主任林盛中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實施“小康家庭計劃”是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目标具體化、家庭化、可操作的有效載體。
  2、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與就業發展戰略
  南開大學原新教授從客觀上分析了中國勞動力資源變動的現狀與發展趨勢,認為随着人口的繼續增長,我國勞動力資源的規模會持續擴大,勞動力有效供給量充足,2010年我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最大值66%,伴随着持續而穩定的低生育水平及快速的老齡化進程,我國勞動力替代比将發生根本性轉變,未來勞動力性别比失衡成為必然。預計我國的就業增長彈性值将随着經濟發展而逐步下降。因此,我國未來将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應對就業問題,政府應該提高就業增長彈性值,保證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應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減輕農村就業壓力。應堅持低生育政策,降低勞動參與率,減少勞動力供給量,并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适當延遲青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同時要積極推進就業制度創新,建立市場化就業制度,規範非正規就業。
  南開大學的張再生論述了城市失業下崗人口的特征及其人口學後果,他指出我國總體就業狀況不斷惡化,城市失業下崗人口規模巨大,增長快,成為城市貧困人口主體。其人口學特征十分明顯,并由此導緻一系列不良後果。
  廣東的陳義平對城市女性靈活就業情況做了深入分析,指出失業女性靈活就業的10個市場不利因素,并提出促進女性靈活就業的對策。
  南京大學夏海勇教授論述了農了民進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他認為農民進城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在沿海發達地區城市,進城農民工已逐漸成為産業工人的主角,促進了生産要素的流動,使得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我國始終保持了較低的經濟運行成本,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促進了産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但是目前城市排他性的就業制度仍是農民進城的巨大障礙,因此必須消除這種歧視,讓農民融入城市的主流社會,還農民以國民待遇,允許人口遷移自由,以人為本,善待農民。
  該組還對出生嬰兒性别比大幅度升高及女嬰生存劣勢進行了探讨。
  3、人口年齡影響與養老保障
  與會學者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是明顯的,中國老年人口比重由過去的10:1上升到4:1。同時人口老化是一個動态過程,對未來社會經濟影響的程度及持續時間還有待研究。目前中國農村的養老保障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學者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索。
  杭州師範學院的王滌對浙江人口老化進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人口老齡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影響;廈門大學的米紅針對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行養老保障”,對什麼是“有條件的地方”進行了實證分析;福建、江西、雲南計生委的同志結合實際論述了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與養老保險的關系,提出個性化服務新理念;山西人口研究中心譚克儉提出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障設想;中國人口信息中心的王廣州從家庭、孩子結構角度,江蘇殷豐從家庭規模角度,考查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北京大學李建新利用抽樣調查方式對中西部農村人口養老觀念、意願、方式進行了分析。
  本該組學者認為,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已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農民是最廣大的人民,農民的利益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農民的困難無小事。農村養老保障有許多具體問題仍有待研究。
  4、人口遷移、城市化與産業結構調整
  與會學者一緻認為加快人口城市化進程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華東師大人口所朱寶樹教授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城市化。河北大學人口所呂紅平、聶桔認為加快人口城市化發展是發揮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經濟效率的必由之路,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公平,穩定社會環境的有力保證。上海人口學會桂世勳認為促進城鎮化合理有序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改變農村教育和衛生資源嚴重不足狀況,更新農民傳統觀念,拉動國内消費的有效需求,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扭轉城鄉差别和地區差别擴大的趨勢、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學者們對如何加快城市化進程提出了對策建議。翟振武呼籲全社會尊重農民的尊嚴,從制度安排上廢止對進城民工的一切歧視。代表們認為在加快城市化和戶籍制度改革中,應重視和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主要有對實際居住在城鎮的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對外來勞動人口的就業政策問題,對在城鎮從業的外來勞動者如何納入城鎮保險問題,對城鎮人口的農村配偶戶口如何遷入城鎮問題,對戶口已進入城鎮的家庭如何享受當地城鎮居民的“低保”待遇問題,戶口遷入城鎮的育齡夫婦從按農村生育政策生育轉為按城鎮生育政策生育問題等。上述問題應從大中小城市、城鎮的實際出發區别情況妥善研究解決。朱寶樹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施城鄉協調型的城市化戰略,走城市化推動型的城鄉協調發展道路。重視解決好促進新老市民之間的相互融合,促進進城農民接受現代城市文明等問題。
  該組學者還就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和各地區人口合理分布問題進行了讨論。
  5、提高人口素質與科教興國
  該組學者就人口安全問題,社會性别視角問題,婦女發展指标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标體系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讨論。
  中國人口學會張敏才教授對人口安全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他認為人口安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是對聯合國提出的人類安全的豐富和發展,是對當前某些關注經濟發展忽視人口安全、注重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進步、弱化風險意識的一種警示,也是居安思危精神在人口計生領域的落實。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始終關注和維護人口安全,無疑是一種前瞻性、創造性的戰略選擇。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肖揚研究員認為婦女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内在要求,沒有男女兩性的平等、協調發展,小康社會将是不全面的,因此要加快婦女發展的步伐。蔣永萍研究員系統探讨了婦女發展的指标體系,她指出,在現行小康指标體系中基本沒有社會性别視角。為此,她提出了度量婦女發展的指标體系,并提出4個核心指标。另有學者認為,應該用“性别合作”來取代“性别平等”。
  陳友華博士提出了建立小康社會指标體系的5個原則和應注意的3個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具體建立了一套包含10個項目的小康指标體系。
  6、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與會學者認為人口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定位應該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并把它提升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考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突破宏觀視角,在制定指标體系時能夠體現家庭等微觀視角,在家庭生活趨于多元化的前提下,實現家庭生活水平和家庭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和最終目标。人口數量問題在西部欠發達地區仍是重點問題,控制人口數量需要求政府各部門的配合,适當的政策會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雲南省計生委代表朱建昆的發言具有代表性,雲南省計生委和有關專家學者經過40多輪的論證,出台了《雲南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勵暫行條例》,這一條例的頒發對控制雲南省未來人口數量取得了顯著成效。雲南代表的發言引起很大反響,學者們認為他們的措施應當推廣和借鑒。
  四、會議總結:
  此次會議是中國人口學會組織專家學者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推動人口科學研究發展的一次重要會議,它既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人口與發展問題進行學術交流的一次盛會,也是号召廣大人口科學工作者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繁榮中國人口科學事業作出新貢獻、再創佳績的動員會。
  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中國人口學會就開始醞釀這次研讨會,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确定了會議的各項内容。在會議準備期間,彭珮雲會長、張維慶主任親自過問,并就會議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伟德victory和吉林省計生委對研讨會的順利舉辦提供資金、場所等保障。參加本次會議的代表涉及面廣,既包括國家、各省市區人口計生委、統計局政府部門的代表,也包括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官學結合”體現了參與的廣泛性。代表們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人口與發展問題這個主題展開讨論,代表們的讨論深入到人口問題的根本原因,交流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互相啟發,信息量大,并結合實際,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讨論的内容既包括發展理念、人口政策、就業制度、城市化與人口遷移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宏觀戰略研究,也包括基于社會調查和個案分析的微觀對策研究,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對實際工作的總結。這些内容涉及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醫學、流行病學等領域,體現了人口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交叉的趨勢,代表了人口學理論創新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對中國人口學會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人口科學研究以及專家學者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國人口學會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團體和學術組織,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我們的學術研究要立足國情,立足當代,深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以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人口與發展方面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着眼于人口科學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突出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的調查分析,加強理論創新,把為人民群衆謀利益的理念體現在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中,體現在對政府科學決策的建議中。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涉及的人口問題很多,人口科學工作者大有作為,我們應該堅持以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為指導,關注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注重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将人口問題納入重大政治、社會、經濟、資源、環境戰略問題研究的範疇,使人口問題的解決與相關社會經濟發展相适應。關注戰略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成果的可轉化性;關注研究的效益,确保研究的深入和突破,為黨中央、國務院相關人口問題的決策提供建議和依據。
  這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口與發展研讨會的成功召開為今後人口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此次研讨會為契機,我國人口科學研究和人口科學事業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美好前景,人口學工作者将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院辦公室 2003年11月28日 12:01:49)

上一條:中韓第六次學術交流會

下一條:第三次中韓學術研讨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