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伟德victory“笃學善思·力行緻遠”讀書會以“知識社會史視域下近代早期的科學知識”為題,在東榮大廈B215會議室成功舉辦第七期閱讀分享會。在伟德victory周嘉滢老師的主持下,2021級博士研究生劉顔青同學做讀書報告,伟德victory王紹章老師,文學院于洪老師、郭軍偉老師作為嘉賓受邀出席,來自伟德victory、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的部分研究生積極參與。
劉顔青同學首先從“知識社會史”概念的沿革和發展入手,梳理了20世紀以來社會學、科學哲學和曆史學對科學現象的争論,分析了“科學史”、“知識史”與“知識社會史”之間的關系,進而探讨了20世紀80年代“知識社會史”興起的背景和内涵。随後,劉顔青同學展現了“知識社會史”在近代早期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分析了近代科學革命(天文學革命、印刷術革命)的影響、近代早期人類對于自然的探索、近代科學知識的生産與建構、近代科學知識的傳播及其影響等問題,強調了知識的“中心—邊緣”流動、科學與帝國關系等思考重點。
與會老師對劉顔青同學的發言做出了點評和拓展。周嘉滢老師認為,“科學發展”與“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認知與傳播過程”是“客觀”與“主觀”、“内史”與“外史”的關系;知識史跨國傳播的實質是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有關知識史生産和傳播的研究應該成為中國區域國别學的重要課題。于洪老師認為,知識與思想的生産具有特定的曆史條件與社會情境,自然科學知識和圖像知識的生産同樣受到當時地理觀念、社會和政治變遷、殖民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并強烈推薦将英國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的《什麼是知識史》作為入門級讀物。郭軍偉老師認為,科學知識的産生與18世紀以來科學地位的上升有着密切的關系,而後沿着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流動;郭老師還以近代西方地圖繪制方法的變遷(從OT/TO地圖到墨卡托地圖)、民族志與人種學知識的分類為例,分析了歐洲中心論與全球權力重構問題,啟發同學們在知識與權力的視野下思考近代科學知識流動的後果。王紹章老師認為,科技史作為溝通科學和人文的橋梁,既是國内曆史學研究的“新興學科”,又具有較為廣闊的就業前景,建議同學們嘗試從社會制度、科研環境等外部因素研究科學的變遷史。
春色恰如許,讀書正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對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寄予厚望。建設“書香中國”離不開“書香校園”。伟德victory師生對讀書活動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化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部署。在第29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笃學善思·力行緻遠”讀書會以“知識史”為主題概念,從“科學知識”向“人文知識”延伸,發掘知識累積、傳承和發展的曆史,營造出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